浙江的环保新型墙材使用比例达到70%
- 关注度:1805
通过生产应用新型墙材,全年减少二氧化硫废气排放2.75万吨,节约土地3.34万亩,节能125.49万吨标煤,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3715万吨。
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度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坚持依法墙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08年,全省生产新型墙材(非黏土)202.37亿块标砖,比上年增长23%;新型墙材生产比例达到65%,比上年提高6.16个百分点,使用比例达到70%,比上年提高8.49个百分点。浙江省通过生产应用新型墙材,全年减少二氧化硫废气排放2.75万吨,节约土地3.34万亩,节能125.49万吨标煤,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3715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贯彻实施《条例》取得实效。《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施行一年来,各项政策得到贯彻,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行政执法和处罚体系初步建立。据统计,县以上政府累计出台贯彻文件40余个,初步完成了《条例》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工作。同时省新墙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省墙改系统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行政执法培训,共2期430人次,全系统已有267人取得了《浙江省行政执法证》;制定了《浙江省墙改系统行政执法法律文书格式》文本21个,规范了全省行政执法行为;按《条例》规定,全省已有27个新墙材工作机构受墙体材料主管部门委托承担行政执法职责。浙江省组织开展了禁止生产使用实心黏土砖的执法检查,全省共抽查黏土砖生产企业783家,对违规生产实心黏土砖的企业,当场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对54家企业进行了处罚;抽查在建的政府投资或补助的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建筑工程项目368个,建筑面积1034.6万平方米,除个别项目仍然存在违规使用黏土砖的情况外,禁止使用黏土砖规定基本执行到位。
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速。一是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据统计,2008年,浙江省社会资金投入18.22亿元,新增新墙材生产企业218家,技改企业46家,年生产能力增加105.98亿块标砖,建成了9条省级新墙材生产示范线。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新墙材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黏土砖产品受到大幅遏制,嘉兴、湖州两市空心黏土砖产量下降幅度达20%以上。二是新墙材应用范围明显扩大。全省加快了新墙材在各类建筑中的应用,全省城镇新墙材使用比例达到70%,比上年提高8.49个百分点;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扩大农村使用新墙材范围。据统计,全省开展村镇民房新墙材试点3735户,建筑面积约91.53万平方米。三是新墙材市场不断拓展。除大量产品销往周边省市外,已有10多家新墙材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远销国外市场。
出色完成抗震救灾工作任务。浙江省新墙办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以实际行动支援四川灾区同胞重建家园,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经贸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国家下达浙江省的救灾板房生产任务,省新墙办及时测算出活动板房板材用量,摸清全省板房板材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现状及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调查材料及时上报,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加强对活动板房板材生产企业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协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省新墙办将全省板房板材生产企业名单、生产能力及产品规格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为援建活动板房生产提供准确信息,为全省活动板房援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去年12月底,浙江企业已在四川的绵阳、江油、安县、罗江、都江堰等地投资兴建20余条新型墙体材料(烧结页岩砖)生产线,总投资近2亿元,形成生产能力6亿块标砖。一些由浙江企业投资的优质新墙材项目,如投资6000万元在绵阳建设10万立方米砂加气砌块和10万立方米灰加气砌块项目正在建设和洽谈中。
加强行业指导,着力服务企业。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强化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对墙体材料行业发展的引导。一是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调控作用,加大征收和使用力度。据统计,各级财政拨付扶持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专项基金3031万元,带动和引导社会资金18.22亿元投入新型墙体材料行业;争取国债补助资金和省级有关部门技术创新、节能资金2000万元,下达省级墙改专项补助(贴息)资金300万元,重点对认定生产企业和省级示范线项目及农村新墙材示范房建设给予补贴。下达关停黏土砖瓦窑工作省级补助资金1709万元,各市、县(市、区)下达补助拆窑资金3.79亿元,企业间资金补偿1.37亿元,进一步推进了墙体材料产业的结构调整。二是加大对新型墙材产业的政策扶持,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的积极性。截至2008年年底,571家(其中换证340家)企业的新墙材产品获得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证书,及时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中华建筑报社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