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星级酒店设计的是是非非

  • 关注度:1983

记者:一些非常有名望的国外设计师在中国做项目,即使他们不曾在中国生活过,对项目的把控也十分到位。对此,你怎么看?

王立强: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还是以人为本,对此他们做得很到位。特别在酒店项目上,打开思维、开放兼容,在某些标准规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文化有所创造,自如地运用这些因素并几乎做到完美,这就是大师。

记者:酒店有自身的运行系统,相比较设计师个人的创作,哪个更加重要?

王立强:在功能上,肯定存在模式化、标准化的东西,比如酒店的容积率、配套的设施,这些是基本。好的酒店,这些基本要完善地运转,除此之外,设计师的创作一般会表现在品牌文化和民族文化上。比如世纪金源品牌酒店,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根据当地的文化适当地呈现当地的特色,成都不同于长沙,长沙有别于昆明,基本都会形成独立的酒店风格。

视觉上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品牌和文化对酒店而言才是核心,是灵魂,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与之很好地结合,才能真正体现酒店的精髓。有时候,设计存在误区,注重表象,忽略内在,过于关注造型、色彩,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记者:可是,香山饭店却是江南园林的韵味,这怎么解释?

王立强:苏州和北京尽管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上有区别,但是有相通的地方,即同属于汉民族文化。故宫里也有苏州园林的建筑和景观,北京和苏州共享汉民族文化,这就是江南园林韵味的香山饭店建在北京也不会觉得怪,反而感觉很享受的原因。但如果要把藏族文化的建筑拿到北京来呢?会感觉和北京的人文气质很不搭,就会很失败。

记者: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品牌的星级酒店,除了文化是核心,一个好的酒店在建造上还需要关照哪些方面?

王立强:同一个品牌的酒店,其核心的东西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被适当抽取、加工、演绎进而可以形成酒店文化和企业文化,这点毋庸置疑。至于酒店的表现形式,设计师会考虑其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和消费群体而定。海滨环境和内陆差别很大,两地建造的酒店除去“魂”的东西大不同外,在建造风格上也会大不同。

记者:说到酒店文化,那我们是不是要固守住老祖宗的东西以体现民族文化?

王立强: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如果硬要把过去的某些文化拿到现在来用,你会发现不适合,30年前北京的大屋顶建筑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文化间的差异在逐渐交融,现代化的建筑趋于大同小异,这与民族文化并不冲突。文化日益演变,有的东西可以留存下来,有的则会消亡,而也有新生的文化出现,与时俱进是任何人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该有的心态。

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会出现新的建筑,这也是文化演变的结果。比如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国家大剧院,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后者的发展更是一波三折,包括院士联名上书要求停建,而现在呢?现在不是被认可了吗?既然我们要开放,要和国际接轨,势必就要有能力接受不同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包括对当下网络语言的接受,不接纳就很难融入到当下的社会。脱离社会的“阳春白雪”式的设计,能为多少人服务呢?

记者:我们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我们也有宽厚的容纳精神,为什么我们还没有能在全世界站得住脚的酒店设计呢?

王立强:这得从我们设计行业自身找原因。中国的设计人才基本聚集在上海、北京和深圳,在建设高潮一浪接着一浪的行情下,设计还是各自为政,缺乏团队意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国家逐渐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但全体民众对建筑和设计的审美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对建筑的消费还停留在造型上,在这点上我们和欧美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设计方面比较,我们在酒店的设计上才刚刚起步,基本属于模仿阶段,设计力量难以企及已有几十年酒店设计经验的欧美国家,而抛开时间长短之分,后者的专业化方向更加明确,运作非常成熟,管理十分到位。国际品牌酒店的设计团队基本很稳定,一般都有自己的御用设计师和设计团队,品牌管理下的设计,从最初的创意到后期的深化,基本都由这样的团队来完成,或者适当地与当地的深化团队合作。而外来的,特别是中国的设计团队,即便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某国际品牌酒店的建设,他们也难以进入到这些团队的内部,好似壁垒,难以突破。即使有华人设计师进入到该团队,也是数量寥寥。

其实这样的酒店设计团队,如果说他们对世界的文化都了解,也是不成立的。在中国做设计,他们可能会拿出中国区域文化的一个点来进而放大,而他们自己品牌的文化的东西不会改变,硬性的标准也不会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品牌酒店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运营上都很成功的原因之一。

酒店是很系统化的一个组合,涵盖客房、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专业性较强。现在,也不是说国内的设计师能力有多差,实际上,由于接触晚,和国际接轨也比较晚,虽然我们现在也有大量的酒店业务,但还是缺少和国际化酒店共通运营的平台。

星级酒店的发展在我们国家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在专业上尚不成熟,对管理和运营更是生疏,因此接受世界酒店设计力量进入中国,就是给我们自己成长的机会。对此,设计师在努力,一些开发商也在努力,尝试建设自己的酒店品牌并更多地融合到国际化酒店建设的平台上去。

记者:那你如何看待国外酒店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诠释?

王立强:这好比外国人穿中国某个朝代的传统服装,看他们原汁原味地穿起来有些可笑,等到在这个基础上改良,对一些元素进行设计后再看,就很有些味道了,既符合时代特点,又不失历史韵味。

有一次看到一位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中国不同朝代的衣帽,那是他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和我们自己的理解有差异,因为里面融合了他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著名的酒店设计师米歇尔在做颐和安缦之前,对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了解已久,他在亚洲30多年,已经能够娴熟地应用东方文化的精髓,包括从他所做的富春山居图项目中,都可以看到他对当地民俗文化、山水境界和禅道的较为透彻的理解。

不同的设计师因自身的成长和从业背景不同,从而对各地的文化有不同的解读,各有各的境界,就看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意境会让他人有什么样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记者:那你又如何看待中国室内设计师在这个细分行业的从业现状?

王立强:从根本上看,我们没有细分专业的大学教育,都是笼统地学习建筑史、室内空间,没有明确的方向。当然,国外也没有专门的酒店设计专业教育,但是有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可以培养专门的酒店设计人才。大学毕业后从事设计,我们根本谈不上专业,只是找好看的效果图复制,而没有经过工地的锻炼,一直在纸上谈兵。

如果这还算是设计师成长的必然过程的话,但是此后忙于“埋头拉车”的设计师之间却交流太少,或者怕交流,而商业性又使得交流、展览变得“钱味十足”。总之,室内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并不好,社会和我们自身都有原因。

记者:从一些细枝末节上看,国内的酒店设计还是在悄悄地孕育着力量。

王立强:事情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大家已经意识到投资之前一定要作市场调查,一定要有专业的团队、顾问公司和酒店管理公司来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现在我们也在慢慢介入到酒店管理公司前期的运作中来,讨论项目的定位,一等框架搭建完毕,室内设计就尽可能早地进入到项目中来。

世纪金源基本能做到酒店项目专业化操作,2011年我们一共考察了5个省的7家该品牌酒店,在前期室内设计就已经跟进,酒店管理和建筑设计定位比较明确。随着这个品牌的酒店相继在其他省市扩张,它会逐渐稳定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标签
酒店设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