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室内设计师董强,办公空间装饰设计
- 关注度:1728
记者:从类型来看,办公项目各有什么样的空间表现形态?
董强:单从我所经历的此类项目来看,大型设计院的室内设计部分所承接的大型办公空间百分之六七十是属于国企和政府的,如早期的全国政协、外交部、文化部等政府办公楼;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北京金融街、中关村等一些热点区域的兴起,政府项目减少,很多项目来自于大型国企,比如中石化、中海油、国家开发银行、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水利电力中心等这些单位。
从办公空间的发展看,无论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如何日新月异,办公空间从使用性质来看无外乎政务型和商务型两类,这两种类型的逻辑关系和组织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记者:区别在哪里?
董强:政务型的办公空间讲求比较明确的秩序和逻辑,为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强调指令的传达和执行。整个风格呈现出大气、稳重的空间气质,多见于政府部门和国家企业。
商务型的办公空间更加强调个体的感受,以沟通、高效、绿色、艺术等课题为出发点,以最大化工作效率和科学解决矛盾为基础。呈现多样化的风格特征,多见于地产项目及民企和外企。比如富士康手机研发中心,由于甲方来自瑞典,他个人对空间的思考和我们国内完全不一样,因此在对整个厂房的原有空间彻底改造后,引进阳光、空气,做了许多类似绿肺的空间设计。
记者:新型的办公空间,更多地把人放在了设计的首位,而不是为空间而做空间的设计。富士康研发中心的空间设计,让我突然想起一个话题——建筑是服务于权力呢?还是服务于资本?这其中,作为主体的人,在哪里?
董强:建筑本应是为人服务的,但是有时候往往忽略了人的存在和使用。作为设计师,一名公众知识分子,更该有社会责任心,不应该只关注空间本身、空间风格。倘若能在整个建筑空间生成逻辑时,改变一下出发点,真正从人的使用角度去考虑问题,我想建筑和空间就会更加有生命力。
有一个例子:你可知道,欧洲的大型综合医院日趋减少,而逐渐溶解在社区尺度里,成为社区服务的小型医院了。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型综合医院并不方便病人的使用。真正为人服务的医疗建筑应该是朴实有效的。反观国内宏大豪华却不方便病人使用的医院,有多少是真正为病人服务的。这既有发展阶段问题,也有集体认知问题;这既是建筑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记者:3年前,我曾采访过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他们为东北某省的区政府做办公大楼的设计,最后出来的结果是空间开放,一改政府办公楼板着面孔的样子,玻璃幕前居然就是居民遛弯、拉家常的公共广场。在此,我想请教你的看法:无论政务空间,还是商务空间,如果纵向地看,这种空间随时代的变迁,有何变化?
董强:在政务空间上,设计服从于权力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空间的开放性和民众性,要发展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业主观念的调整,也需要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持续推动。从空间为人服务的方面来讲,设计对人情感的关怀,中外感同。
很难忘怀2001年考察德国议会大厦时的所见,当议员们开会的时候,居然就有普通市民自由地步行在他们头顶透明空间的廊桥上。这种空间设计的开放性始终引领着时代的进步。
而不同级别的人使用不同的空间,除了权利在起作用外,确实也需要如此。如果引申到空间的公众性,要推动这种空间的公众性,恐怕要假以时日。
记者:相比较政务空间,商务空间在设计上的发挥是不是更大?
董强:的确是这样。比如富士康研发中心这样的项目,无论在空间形式上,还是在一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都是一种自由的状态。绿肺的概念、圆形会议区,诸如此类的创造让设计师做得很开心。而包容和融合的关系,使得空间感更加现代。最有意思的是,与政务空间截然不同,该研发中心最高领导者的办公位置却在入口边上,像个小门房。
一些开发商的项目,也让设计拥有较大的发挥和较多的尝试。从基本的元素入手,一旦从中抽出一个或者两个点,即可形成整个方案的切入点,更多地为人的使用考虑。我很喜欢谷歌办公室的空间设计,从中能感受到非常活跃的状态,很切合企业文化。
这些都是设计的状态,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
记者:让我们从办公空间的公共性回到技术性上,此类空间有哪些技术特性?
董强:从技术角度来说,办公空间的声学、光学以及材料的运用是影响该类空间的主要元素。吸声和隔声是避免干扰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现在这种开敞式办公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满足对办公空间的物理要求,使声音的干扰降到最低。灯具的照度、色温等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达到光环境的要求标准。另外材料在空间内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人的健康影响较大,所以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是体现为人服务的最切实的做法。
功能需求和设计风格也是办公空间无法回避的话题,特别在商务空间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其实,这几年,办公空间在功能方面也是各有区别。例如政务办公以前几乎都是封闭的格子,现在更多的是大空间,当然私密性和开放性也是有一定比例的。工位则更具灵活性,方便单一空间的多类型使用。
记者:上述元素也是此类空间最基础的组成。
董强:声学、光学、材料、绿色设计等,从不同类型空间脱离出来,形成共性的元素。
记者:现在,无论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有一个趋势是讲求集成化设计,对此你如何看?
董强:现在这个时代,对于设计而言,是一个专业细分、资源整合的时代。室内设计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明确,门类越来越细分。在一个领域深入研究下去,就能拥有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在积累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会对一个领域产生更大的支持。如此出来的设计,也许不一定好看,但绝对是真正好用的设计。办公空间更该如此,要比较理性地满足各使用方的需求,而不是充斥形式和堆砌昂贵的材料。
我很喜欢德国的设计,不花哨。即使一只灯,看起来很朴实,用起来也很舒适。
你知道闻名全球的HBA设计公司在酒店领域为什么那么强势吗?在我看来,他们在该领域的技术上很成熟,流程控制和归纳做得非常好,这就是集成化设计。
记者:HBA的设计流程和方式,在我看来更像是工厂化的生产,我们的设计似处在手工作坊阶段,要发展,还需要时间。
董强:如今国内室内设计市场的发展比较好、比较快,但很多还是原生态的工作状态。原生态的设计状态有可能出很有创意的大师级作品,但行业整体缺乏技术标准。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缺少扎扎实实的积累,欠缺基础研究,缺乏对整体理论系统的梳理。
以前听前辈设计师说过一句话:设计要耐得住寂寞。现在思量,真是这样。有多少人只是把室内设计作为挣钱工具,做基础研究的人特别少,这的确是误区。
设计是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建筑师也好,室内设计师也罢,每个有文人情结的设计师都有浓重的个人色彩,来自他的成长背景、对社会的认识,带着自身价值观的判断,他走过的路、看到过的东西,可能都会影响他对设计的表达,所以开心、愤怒,或许在设计当中都会有不经意的表现。
在自己的领域形成积累,追随内心,具有社会良知和清醒认识,我觉得能做到这样的设计师就很不容易了。
记者:如果我想问你哪个项目曾经是你内心的追求,你会告诉我是哪个?
董强:我觉得还是富士康手机研发中心。当时对我内心形成强烈激荡的是很多新形式的出现,包括和甲方开会的形式,看老外画图、谈概念,每个空间清单的要求罗列,包括整个方案的构成形式都很新。
在一个设计师的生涯中,在一定阶段一定要有一个项目能给你发挥的空间和创造的机会,进行与以往不同的尝试。